Sunday, July 13, 2008

信封理財 八口成就小富之家

信封理財 八口成就小富之家

更新日期:2008/07/13 07:30 記者王紀青高雄縣報導

通膨加上物價飛漲,讓小市民日子愈來愈難過,但有六個孩子的高雄縣歐東信夫婦卻有力抗通膨的「奇招」,將每月五萬餘元的收入分裝在十個信封,這套「信封理財法」不但養活一家八口,還能擁有自宅、供孩子學鋼琴、假日打牙祭,生活品質不輸人。

「我把老公的薪水分為緊急預備金、食物、水電、交通、教育、雜支、稅金、帳單、娛樂、儲蓄,放入十個信封袋內」,卅九歲的歐李婉君說,她嚴格控管支出,只要任何一個信封袋的錢透支,就會緊急煞車。例如伙食費快透支了,她就做些簡單又營養的義大利麵、生菜沙拉、三明治等,照樣讓孩子吃得又飽又健康。

四十一歲、在化工公司上班的歐東信說,他和家庭主婦的太太一連生了六個孩子,最大的十一歲、最小的才一歲多。連父母都嘀咕:「幹嘛生那麼多?」親友們則佩服他們的勇氣。

結婚前三年,歐家夫婦是標準的「月光族」。有一天,歐李婉君赫然警覺口袋的錢不夠為孩子買奶粉,她開始厲行「信封理財法」,量入為出。

為了省錢,歐家的孩子都是撿親友的衣服穿,省了購衣開銷。歐李婉君還和娘家的媽媽、姊妹們到果菜市場合購整箱蔬果,一箱三、四百元的蔬果可以吃一周。

雖然子女不上補習班,但學工程的爸爸教子女數學,媽媽教國、英,還請教會裡的姊妹到家裡教鋼琴,子女輪流學,還省下車錢。

房價奇高,歐家挑法拍屋買,便宜一半,房貸不會造成壓力。

節流以外,歐東信的年終獎金都原封不動地存在帳戶裡,並研究股票等投資理財工具,趁著股市慘跌進場做長線布局,獲利都有二至三成,目前兩人已有上百萬元積蓄。

歐東信表示,他設定的複利來源,就是把投資股票或基金的獲利,再拿來投資。上班族若有複利的觀念,加上小富由儉,要成為千萬富翁不難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省錢術信封理財法 5.1萬養活一家八口還能買屋

更新日期:2008/07/13 13:47 地方中心高雄報導

月入5萬元,如果一個人生活,應該很足夠,但如果要養活八口人,可能就真的有困難。高雄市有一戶人家只靠先生5萬 多元養家,卻還能買房子、存款百萬元,怎麼辦到的?原來這一家人採用最古老的信封理財法,把5萬元分成十等分,硬性規定什麼錢該花、什麼錢不該花,量入為 出下,未來還預期要存到4千萬。

家庭主婦歐李婉君說,「用5萬元來過生活的話,其他的錢存起來,5萬元的十分之一就是5千元。」桌上放了好 幾個信封袋,各寫著不同的明細項目,裡頭也各裝了好幾大張白花花的千元大鈔,算一算總共5萬1000元,這是丈夫歐東信一個月的薪水,沒有存在戶頭,而是 一口氣全部提領,但你可能很難想像,這5萬多元是要養活一家八口。

歐李婉君說,「薪水一拿到,付完帳單,只剩2千多元過生活,只能煮炒飯來吃,煮炒飯給大家吃的時候,一邊吃我是眼淚吞到肚子裡。」

8個人一個月靠5萬多元養家,根本不夠花,月光族的無奈和心酸,讓歐太太想方法,採用最古老的信封存錢法。簡單來講,每個月5萬1000元薪資分成十等分,食物佔最多1萬元,其餘像是水電、交通、教育、娛樂、儲蓄和奉獻金、緊急預備金、保險各佔5000元,而房貸也要6000元,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。

歐東信說,「有些(書)是送的,這些是我們買的,這是我自己工程書。」書籍、甚至小孩身上穿的衣服玩具都是別人送的,大家懂得理財,就連6個小孩同樣也有存錢觀念,每個人都有一只存錢筒,利用原本要丟棄的罐子 錢存進去就不容易拿出來。

為了讓小孩也能多充實自己,也找親朋好友免費教導,像是數學、鋼琴樣樣拿手。這樣量入為出的觀念,這家人3年來努力省錢,不僅買了房子,現在存款更是高達百萬元,甚至有餘錢買基金投資,未來的終極目標還要朝4000萬邁進。

No comments:

About Me

我是在1996年12月29日受洗加入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. 我在此留下我對這復興的福音的見證,我知道約瑟斯密確實是神的先知; 藉由約瑟斯密,神復興了耶穌基督的教會即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; 摩爾門經是耶穌基督的另一部約書,與聖經共同見證耶穌是基督.而我們今日仍有一位活著的先知,多馬孟蓀會長 I joined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-day Saints on December 29, 1996. I know that Joseph Smith was and is a prophet of God. The Book of Mormon is indeed Another Testament of Jesus Christ. We have a living prophet today, even President Thomas S. Monson.

Blog Archive